论语·公治长篇之二十2020-12-29
20.子张问曰:“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,无喜色,三已之无愠色,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,何如?”子曰:“忠矣。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,焉得仁?”“崔子弑齐君,陈文子有马十乘,弃而违之。至于他邦,则曰:‘犹吾大夫崔子也。’违之。之一邦,则又曰:‘犹吾大夫崔子也。’违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清矣。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,焉得仁?”注释: 1.令尹: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官职。令为善的意思,尹为正的意思,以之为官名,寓意为善良正直。 2.子文:姓斗,名榖於菟,楚国贵族的私生子,遭到遗弃,相传受到老虎的抚育。於菟是老虎的别称。 3.三仕:数次为官,虽然未必确指为三次,但也不排除三次。 4.崔子:齐国大夫崔杼,他杀死了齐国国君齐庄王。 5.弑:臣杀君或子杀父曰弑。 6.齐君:齐庄公,姓姜名光。事见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。 7.陈文子:齐大夫,名须无。 8.违:离去,避开。译文: 子张问道:“令尹子文数次为令尹,面无喜色;又数次罢免,面无怨恨之色。每次离职都将上任令尹的政事,一定会详细告诉给新令尹。他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他很忠诚。”子张问道:“他仁吗?”孔子说:“不知道,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?” 崔子犯上杀了齐庄公,陈文子有马四十匹,弃而不要就逃离了齐国。到了另一个诸侯国,却说:‘这里执政的和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。他又逃离了。到了另一个诸侯国,却又说道:‘这里执政的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。’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很清白。”子张问道:“他仁吗?”孔子说:“不知道,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?”道醇分享: 子文在朝廷任免令尹时,喜怒皆不形于色。对于那些将做官作为权与利的人来说,做到高官必然会喜形于色,丢掉乌纱必然如丧考妣,这都是那些势利小人的表现。对于君子来说,职位只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岗位,是工作的战线、阵地,绝不是权利本身,得之,失之,皆视如平常,更何况换个职位不也一样为人民鼓与呼吗?所以,孔子认为子文能做到这样,就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了,但也还没有和“仁”划上等号。 在崔杼弑杀齐庄公之后陈子文逃离了齐国,以寻找政治环境清明的诸侯国,然而他接连跑了几个国家,发现都和齐国一样,无法和他们同流合污。孔子认为像陈文子这样的大夫还是很刚正清白的,在政治环境不清明的情况下,能够做到“独善其身”也是很不容易的,因此孔子用一个“清”字来赞扬他。 子文与文子,一个做到了“忠”,一个做到了“清”,应当说,在士大夫阶层,能有这样的品质已属难能可贵的了。但是,孔子并不认可他们就达到了“仁”的境界。在弟子的心目中,孔子所说的“仁”,究竟是什么定义,到底是什么概念,让人始终弄不明白,因此有多次询问:或有多次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来求验证,但始终得不到标准答案。孔子不肯揭开谜底,这是因为“仁可仁,非常仁:仁可名,非常名。”读《论语》如果未见“仁”字,就是白读;如果没有理解“仁”字,就是白学;如果不能思之以仁,人生就是白活。